-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讀后感300字(3)篇
(2019-08-06 00:09:29) 讀后感 -
作者:茅海建
本書對我國鴉片戰爭這段歷史作了回顧,試圖以全新的視角來解析這場顛覆清王朝的浩劫。作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作者歷數了清朝的軍事力量、驟然而至的戰爭、廣州的“戰局”、“撫”議再起等內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鴉片戰爭對于清朝統治打擊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學論著。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范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境中的“合理性”。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讀后感300字 第(1)篇
這是一本本來題材就很憋屈,讀完更憋屈的書。所幸,作者憋屈之余,一直在引導讀者透過史實去思考。而歷史研究的意義,莫過于思考。
作者在思考: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能否取得鴉片戰爭的勝利?這是一場勝或負的結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戰爭,還是一場必定要失敗的戰爭?當時清政府中有沒有人可以領導或指導這場戰爭獲得勝利?如果戰爭必敗,我們又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中國人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錯誤?
具體而言,這本書就鴉片戰爭失敗,大概強調了三個方面。歷史上的奸臣誤國是真的嗎?答案為:否。大清彼時軍事實力、指揮作戰水平如何?答案為:極差。鴉片戰爭對我們歷史究竟有何影響?
一.“奸臣誤國說”是否成立?
古往今來,史書經常出現的是“奸佞小人”禍亂朝政,甚至還有“清君側”這樣的起兵遮羞布。在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中,林則徐站在了史書正面人物的榜首,綺善則是談丟了香港島,淹沒在吐沫星子里。
但作者獨辟蹊徑,指出“忠奸論”的巨大硬傷:忠奸的理論所能得出的直接結論是,中國欲取得戰爭的勝利,只需罷免琦善及其同黨、重用林則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觸動中國的現狀。也就是說,只要換幾個人就行,無須進行改革。進而指出,正是它具有掩護君主、掩護道統的特殊功能,因而屢屢被官僚士子們用來解釋那些他們不能解釋或不愿解釋的歷史現象。如此,封建社會體制問題永遠得不到徹底改革解決。
然而忠臣就一定有好報嗎?非也,后來英國人以林則徐禁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皇帝根本不探究背后的野心,以為撤了林則徐就以為天下太平了。說到底,忠臣奸臣,都不過是皇帝的棋子罷了。
二.大清到底是不是輸的理所應當?
答案顯而易見,分析起來讓人痛心疾首。軍事裝備上,英軍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于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完全不是同一量級的較量。具體摘錄一二:清軍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槍洋炮”。就型制樣式而言,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后了二百余年;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清朝水師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軍,大體相當于海岸警衛隊,“船炮之力實不相敵”。炮臺僅僅為了防備乘虛蹈隙的海盜。軍事戰略而言,清王朝的重點不是兵器研究而是保密,導致清軍武器裝備在明朝水平原地踏步,甚至不及明朝;軍隊分布太過分散,防御戰線過長,補充增援部隊快則一月,慢則90天。甚至出現英軍在寧波都打完換地方,增援部隊還沒到?!扒遘姴皇且恢Ъ兇獾膰儡?,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其中國防軍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濃”。這就是失敗的最直接原因了。
然而,正是英軍的堅船利炮,用軍事的力量懸殊揭開了盛世的面紗,讓今日的我們痛心疾首。技術的落后不可怕,皇帝到官員的愚昧落后更讓人觸目驚心?;实垡蕴斐蠂跃?,拒絕通商,把英國人當成國家內部“叛亂”一樣去息事寧人。群臣揣摩皇帝態度開展了“剿”“撫”之爭,與英軍作戰的主將:主“剿”的,剛愎自用,根本不吸取前人教訓,花了大力氣造的軍事防御工程被多次從背后包抄,不堪一擊。主“撫”的,為了不讓自己的烏紗帽落地,能把敗仗說為大捷,背著道光與英軍私下定條約拖延時間再毀約,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比一個會講故事會說謊話。作戰方針上甚至開戰前先祭祀鬼神。打仗靠做夢,偷襲靠抽簽,唯一大書特書的三元里勝仗是民兵行動,主將荒誕如此,可悲可嘆。真是為史書中英勇迎戰壯烈犧牲的關天培等將士感到不值。
三.中國人真正弄清國與國之間的正常關系,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簽訂南京條約過程中,時常能感到作者幾乎拍案而起的憤慨,這里大概是峰值了。不得不提一個小人物和一個大人物?!靶∪宋铩睆埾?,一名并非朝廷命官“暫戴”五品頂戴的家仆,被伊里布視作蘇秦張儀,南京條約談判初期充當了一個大國在重大事件中的進行外交談判的正式代表,泱泱大國專業人才之稀缺已經讓我等讀者目瞪口呆?!按笕宋铩标扔⒈挥勁写泶蟀艏影舭籼?,先是為停戰簽訂南京條約,又因不熟悉談判規則,本不用而沾沾自喜的被哄騙補充簽訂《虎門條約》:中國至少有關稅自主權,對英國人的司法審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英艦進泊通商口岸權等權益丟失,后續法國美國趁火打劫,如法炮制,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始于耆英賣國。但縱使證據確鑿的不能再確鑿,又有什么用呢?
清朝南京條約后似乎仍未從“天朝”的迷夢中醒來,勇敢地進入全新的世界,而是依然如故,就像一切都未發生,渾渾噩噩直到甲午戰敗于曾經的學生,少數民眾終于驀然驚醒。誠然,不是誰都能敏銳的洞察“千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但若是執意妄自尊大,對世界大勢總是以抱殘守缺,以自己封閉的舊思維模式面對國與國關系,后果又會怎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讀后感300字 第(2)篇
看完本書,不得不說這本《天朝的崩潰》是本非常棒的書,作者寫于20多年前,我只能說很遺憾我現在才看到。這本書通過對鴉片戰爭的研究,來分析清朝這個朝代是如何崩潰的,視角非常獨特,給作為讀者的我有著很深的感悟!
開篇書中提到促使道光帝下令嚴禁鴉片的,不是林則徐,而是琦善。當時我的下巴都驚掉了,賣國賊竟然成了禁煙大將!在這里我不是質疑作者的史料有問題,甚至我要感謝作者這么深入細致的收集這么多史料,讓我對歷史有新的看法,我是對作者的一些分析抱有自己的看法。
雖然書中解釋了琦善如何由一個力主對英軍“剿”,發現英軍強大以后,變成后面妥協,說他妥協是應當的,企圖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解釋,這一點我實在是不能茍同,妥協難道就不是投降賣國么!對方軍艦把你打了,虎門也占領了,香港也占領了,你不想著打回去,不想著趕跑敵人,卻想著妥協,這都不是投降賣國,什么算是!這跟日本占領東北,又占領河北,你說你只是妥協不是投降,這不是自欺欺人么!其實如果作者真的是站在同時期的科技水平,軍事水平來說的話,那么同時期英國打阿富汗,打尼泊爾都損失慘重,特別是阿富汗到今天還被稱之為“帝國墳墓”無法被征服,甚至后來在非洲的“布爾戰爭”,大英帝國依然損失慘重,軍事和科技水平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歷史告訴我們這不是決定因素,鴉片戰爭真有可能是另一種結局!
然后書中把十幾年后日本的“黑船事件”中德川幕府的妥協換來了沒有戰爭,最后明治維新了來說明妥協是對的,我不清楚作者知不知道正由于德川幕府的妥協導致德川幕府倒臺,最后天皇得到權力才開始的明治維新,也就是說當時日本人也是極度的反對妥協的。妥協只能說這個政府的腐敗無能,德川幕府腐敗無能,被推翻,大清更是腐敗無能,卻還依然掌權,所以近代中國的苦難史就開始了!
清朝是如何腐敗無能,完全是超越了我的認知,用魔幻主義來說都不為過。書中提到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道光皇帝還在下旨“上不可以失國體,下不可以開邊釁?!边@不是自欺欺人算什么呢!皇帝糊涂,清朝官員就更為奇葩,他們的為官之道就是不管國家,不管百姓,只管自己的頂戴花翎呀,特別是在研究伊里布的這段經歷時,使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對道光帝從誠實到欺騙的過程。在其開始,伊里布還是誠實的,后來奏報與英方的交涉,雖不乏“天朝”的大話,但大體情節仍為可靠。隨著道光帝一道道攻克舟山的嚴旨,他的奏折越來越言不由衷,而獲知其已被免差后,竟滿紙謊言。在當時的官場中,捏謊粉飾盛行成風。過去的人們往往從忠君觀念出發,批判臣子們的“欺君”行為。但是,若冷靜地想一想,那種容不得半點不同意見、強求一致的政治體制和君主作風,又何曾不是在客觀上催化、助長這種風氣?
書中特別提到一個小官員叫鄂云,他是如何在戰爭中大發其財的。鴉片戰爭對清王朝說來是一場空前的災難,但對鄂云這樣的卑鄙官員說來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如同鄂云這類人,調子唱得比誰都高,話說得比誰都好聽。一個低級官員都敢這么干,上行下效,清王朝實在是腐敗到骨子里!
戰爭結束后,書中講到個很神奇的現象,清軍本土作戰,軍費竟然遠遠大于英國的侵華費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呀,清王朝真是個神奇的王朝,在國難面前,竟然還有這么多發國難財的,這種王朝真是越早亡越好呀!
最后喪權辱國南京條約簽訂了,皇帝和官員卻一片歡欣當中,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感覺他們一個個非常慶幸,我大天朝依然還是我大天朝,給點好處夷人,實在是無傷大雅,我也就理解慈禧的那句寧于外人,不與家奴了,在他們眼中只要自己還是皇帝,其他都沒關系的。在一切都上軌道的社會中,無所作為是中國傳統政治學的最高境界;而在戰后中國面臨西方威逼的險惡環境中,無所作為是一種最壞的政治。時代變了,道光帝渾然不覺,結果腳隨之跟入新時代,而頭腦卻依舊留在舊時代。
看到最后我只能說清朝滅亡理所當然,就是慢了點!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修訂版)讀后感300字 第(3)篇
沒讀本書之前,也曾認為如果當時皇帝不罷免林則徐,鴉片戰爭還有獲勝的可能性,讀完本書過后,才知道清朝必敗。
既然必敗,那么是應該戰而后敗呢,還是直接簽訂不平等條約?
通讀全書,作者給清朝統治者開出的藥方是: 妥協而后自強。日本明治維新證明了這是一條可取的路,但當時的“天朝”,又決不能走這條路。
我認為,拉長時間來看,是戰是和不重要,關鍵在于經此一役后,要反省,要自強。
研究歷史的目的,除了還原真相、總結教訓外,更重要的是借古鑒今、益于當世。
現在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全面封鎖華為,我們是該對抗還是該妥協?
我認為,今日之中國已非清廷之可比,中美實力差距雖大,但總比抗美援朝時好得多。中國有言在先: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既然美方一而再再而三得舉起經濟制裁、科技封鎖的大棒,我們也只好亮劍了,經此危局我們至少應該有兩點教訓(或者說收獲):
1. 深刻認識到中美之間科技實力的巨大差距,驚醒國人的盲目自信;(以我所在領域為例,如果美國中斷所有軟硬件技術出口,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統,則中國企業真有斷炊絕飲之危!!!)
2. 變挑戰為機遇,大力發展基礎性、重要性科技,培植一批真正的高新企業,實現關鍵技術國產化,自立自強;(若不能如此,則旦夕仰人鼻息,永遠受制于人)
當然,喊口號是容易的,現在貿易戰還沒有影響到我,如果哪一天貿易戰真的讓我下崗了,希望我還有言戰的勇氣。
- 搜索
-
- 熱門圖片
- 最近更新
- 隨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