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讀書賞析 讀后感(3)篇
(2019-02-19 09:56:47) 讀書賞析 -
作者:汪曾祺
日寇侵華,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組成一個大學,在長沙暫住,名為“臨時大學”。后遷云南,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這是一座戰時的、臨時性的大學,但卻盛產天才,影響深遠。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求學、生活長達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說:“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痹诖撕蟮娜松?,他時常深情回望這七年聯大時光。翠湖、晚翠園、鳳翥街、觀音寺、白馬廟,泡茶館、跑警報、做同期、逛書攤,沈從文、聞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吳雨僧、唐立廠,種種人事,在他筆下娓娓道來,飽含深情,蘊藉彌遠,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讀書賞析 讀后感 第(1)篇
前幾天讀著《南渡北歸》, 三部很長,這幾天一直沉浸在槍炮血肉里面很壓抑,正讀到清華北大南開一舉遷往昆明成立西南聯大,恰好找到了這一本汪曾祺先生的《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好巧啊,這本行思錄好像是《南渡北歸》的補充一樣,一個主要講學者領袖的嘔心瀝血,一個則從聯大學生的角度展現了當時的歷史現實。汪曾祺先生寫的好有趣呀,真把當時聯大師生的苦中作樂展現得淋漓盡致!少了一些歷史的凝重悲愴感,倒是有幾分生活的豁達,樂觀,和趣味。喜歡
逝去的那個時代的文人風骨,真是讓我深深地感動,震撼,欽佩!如果自己能有他們十分之一的趣味,單純和耐煩,我對自己就很滿意啦
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讀書賞析 讀后感 第(2)篇
兩點。第一點: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汪先生對聯大、對昆明的濃濃愛意,甚至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情感。昆明對于汪老來說算是第二故鄉了,在聯大的這七載,或許是汪老最快樂的時光。雖說遭受了日軍的頻頻轟炸,但在他腦海里,更多的是老師、同窗在聯大的美好記憶。第二點:聯大學子,學風十分自由。怪人非常多。(這里的怪不是我們現代思想中的怪)借用汪老的那段話:重要的是使昆明學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獨立思考、學術自由的空氣,使他們為學為人都比較開放,比較新鮮活潑。這是精神方面的東西,是抽象的,是一種氣質,一種格調,難于確指,但是這種影響確實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結:《西南聯大》紀錄片看完后,發現汪老的回憶錄占有很大一部分的作用,很多回憶中的場景、片段都根據本書中所描寫有了充分體現。紀錄片也很不錯,推薦。
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讀書賞析 讀后感 第(3)篇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甭摯缶褪且凰嬲拇髮W,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杰出的老師言傳身教,將自己的學識和品德都傳授給了學生們,所以聯大才成為歷史上的奇跡。
身為當代的學生,無法想象吃“八寶飯”,睡鐵皮屋,跑警報的日子,由此更是敬佩前輩們對知識熱愛,對真理的追求。
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
- 搜索
-
- 熱門圖片
- 最近更新
- 隨機推薦
-